酷客
2020年微信公开课PRO,此次万众期待的演讲,但这一次张小龙没有到来,并不是没有抽身的时间,而是“故意的”把舞台留给了他的团队,本人则是用一段1212秒的影像视频,给大家做了简短的汇报,其实作为微信一直以来的主导者,如果足够了解他本人,就会了解这其实是一件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一句出自视频掷地有声的话,霸气侧漏的同时,也不无彰显出其个人务实的理念,也解释了本次为何不到场亦是情理之中。
但在这段仅12分12秒的录像里,内容信息量极大,不仅提出了公众号打开率逐渐下滑的解决方案,也对微信近期内可能会更新的方向做了小预告、探讨了“神秘”微信搜一搜和小程序的关系,甚至还有张小龙对于微信进化的思考与困惑的总结,微信团队这么大了,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了现在做什么”。——未来伴随着未知和不安
信息流-去中心化
在张小龙的视频中,无不流露出如今坐拥十一亿用户的微信平台,或者说社交工具,所伴随巨大信息力量的思考,这股力量是把双刃剑,任何的风吹草动,所带来的信息洪流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变化,这个影响大到区域小到个人,信息扩散的宽广这个尺度,以及质量是微信要解决的首要矛盾。
简单来说,用张小龙的话就是: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因此,相比于分发信息,张小龙更愿意使用“推荐”这个词。
正是张小龙的这种对于信息互联网力量的敬畏感,从当初就奠定了微信进化的基调,也正是这种敬畏感决定了微信将坚持去中心化的准则。
原文——思考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01
微信个人号好友
可能会突破5000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PS:在前阵子更新的微信7.0.9中,好友上限得到了“突破”:“仅限聊天”的好友不占微信好友的5000名额上限。在张小龙的演讲中,他透露了对于5000人限定的态度。
02
平台机制优化作者体系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
03
未来小程序将撑起
微信搜索的重担
与web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app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04
内容丰富化、多样化
短内容将成为“补全”重心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张小龙团队基于手机来做app,不基于pc来做,pc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但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主要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张小龙提到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张小龙如今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他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在未来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张小龙团队所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春节即将到来,微信团队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的创造力,这里也小小预告一下。